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成果《情系石弓山 梦牵包河水——涡阳县石弓镇优秀人才代表访谈录 》正式出版,并在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神桥行政村“耕读传家”纪念馆发布。

本书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原党总支书记、院长刘福州教授主编,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又一重要成果。2024年7月,刘福州教授带领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的18位同学赴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开展“新中国成立75年来石弓镇优秀人才代表系列访谈”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先后采访了从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走出的各类优秀人才代表40多位,并编撰出版《情系石弓山 梦牵包河水——涡阳县石弓镇优秀人才代表访谈录》。本书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记录历史变迁,通过调研涡阳县石弓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才发展轨迹,记录不同年代人才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职业成就,展现时代变迁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二是挖掘成功案例,发掘并宣传从石弓镇走出的优秀人才代表,包括但不限于政界、商界、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激励后辈。三是促进乡村振兴,分析人才流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人才回流、智力支持等方式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与实施。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生们获益匪浅。一是架起历史与现实沟通的桥梁:通过调研涡阳县石弓镇的人才发展历程,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75年来中国社会变迁对人才培养、社会流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在历史与现实中架起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二是激励与引导作用:挖掘并宣传当地走出的优秀人才事迹,不仅可以展示涡阳县石弓镇在教育、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成就,还能激励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鼓励他们以这些优秀人才为榜样,勇于追求梦想,为社会作出贡献。三是促进地方发展:调研成果为当地政府和教育机构提供宝贵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才成长的环境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吸引政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增强社会责任感:参与此类社会实践,学生们深入乡村,与各界人士交流,这不仅提升学生们的沟通、调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关注社会、关心他人,为将来成为有担当的社会成员打下坚实基础。五是文化交流与传承:通过采访不同年代、不同领域的人才,可以收集到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对于研究地方文化特色、传承地方人文精神、促进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本书是刘福州教授继《行走的课堂,心灵的对话—浙江传媒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人物访谈录》之后第二本正式出版的暑期社会实践人物访谈成果集。

近年来,刘福州教授先后组织浙江传媒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利用暑期开展《厚德徽商,筑梦钱塘——杭州市安徽商会百名优秀企业家系列访谈》《建国70年一个皖北农村家族的历史变迁——以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神桥村刘永和家族为例》《一个皖北农村的华丽蜕变——涡阳县石弓镇神桥村脱贫致富的故事》等多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成果主要有调研报告、宣传视频、宣传画册、人物访谈及通讯报道等,取得显著成效。“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一个个深入的调研中,同学们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一个个新时代鲜活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收获的是感动,是震撼,是深入地思考和灵魂的觉醒。让我们在一篇篇人物访谈和通讯报道中,既感受被采访对象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感受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朝气和责任担当。”刘福州教授说道。
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贯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是当代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经之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实践思政育人品牌,积极引导和组织大学生投入到火热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去,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