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河城拾遗——青春视野下的浙东运河与绍兴古城之非遗掠影”小学期教学实践活动在古城绍兴正式启航。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黄爱芬,绍兴市文广旅游局非遗处处长孙小东,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宋金才、秘书长梁智渊,越城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浙江松盛园食品有限公司、绍兴孔乙己酒家、绍兴鉴湖酿酒有限公司等相关非遗企业代表,与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王丽、副院长高牧星以及80余名摄影系师生一起,共同开启这场青春与千年文脉的校企地深度融合实践教学之旅。
本次活动是由设计艺术学院与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共同发起的一场思政引领、校企地深度融合的重要教学实践活动。继2024年11月学院与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共同创立绍兴非遗创新应用共建基地至今,持续推进结合课程、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本次学院摄影系、视觉传达系和产品设计系的200多位同学分三批来到绍兴古城,开展小学期创作实践活动,旨在深化摄影创作、产品设计与非遗传承发展的创新融合实践,探索艺术与非遗元素融合的创新路径。这不仅是一场校企地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更是一程文化寻根与创新之旅,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一场传统与青春的对话。
同学们的创作实践将围绕古城内外历史文化街区的主线以及散落其中的非遗传承点,深入了解浙东运河文化、绍兴古城文化、黄酒文化、戏曲文化、历史经典产业、江南水乡生活等特色文化元素,并用艺术作品创作反映绍兴的非遗技艺、经济社会发展、水乡生态变迁、历史文化气韵等生动场景,探索用影像艺术构建地方文化记忆和当下的活态呈现,找寻绍兴特色非遗与相关产品设计的的可行性。
在启动仪式上,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咸亨集团董事长宋金才欢迎师生们的到来,传递了绍兴非遗界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热切期盼。并表示,非遗如何转化创新为当下的时尚文化、潮流文化,是一个时代的课题,要靠广大的年轻人的积极参与、青春视野和创造能力来实践和应用。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老师和同学来到绍兴进行创作实践活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对绍兴文化的认可。

王丽在发言中描绘了实践的蓝图:来自学院摄影、产品设计专业的150余名学子将化身“文化解码者”,沿运河博物馆探漕运脉络,在黄酒小镇品非遗密码,于八字桥、书圣故里记录烟火人间,到仓桥直街思索传统民居的现代表达。她期待同学们:一要“沉下去”,用脚步丈量每一寸文化土壤,与非遗传承人对话,记录他们的故事与技艺。二要“钻进去”,用专业视角挖掘非遗的美学价值与当代转化可能——无论是用摄影构建“地方记忆”的影像档案,还是用产品设计让非遗元素“活”在当下生活;三要“立起来”,以青春之力为非遗注入新表达,让传统不再“老气”,让文化更有“生气”。

黄爱芬高度肯定了活动的价值,为本次活动注入信心:第一,活动有意义。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来绍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充满了感动和敬意。第二,绍兴有意思。绍兴是很有意思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有三名三美,即名城、名人和名戏,美景、美食和美酒等等,绍兴有太多的金名片赋予了这座城市的表情。第三,创作有亮点。期望同学们的影像创作与设计作品有亮点,通过同学们的笔墨、镜头和设计,使绍兴的非遗成为会说话的地方精品。
随后,越城区府山街道党委书记杨枝华向学生代表郑重递交实践记录册,标志着这场小学期的文化探索正式启程。

当00后的创意视角碰撞2500年的古城积淀,非遗不再静默于博物馆的橱窗。在绍兴这座“没有围墙的非遗博物馆”里,青春镜头与设计笔触将深入其肌理,让古老的竹编、泥塑、越剧在影像与设计中焕发新生。


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一次校地携手的创新破题,更是一次非遗与青春的炽热双向奔赴。当运河水映照年轻的身影,绍兴非遗的青春故事,正翻开崭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