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由浙江传媒学院、桐乡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桐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文学院、《茅盾研究年鉴》编辑部承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茅盾研究征文大赛颁奖仪式暨‘UP!新力量’大学生茅盾研究论坛”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乌镇校区文学院举行。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贵良,桐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孙磊霆,桐乡市茅盾纪念馆馆长兼桐乡市茅盾研究会会长庄玉萍,桐乡市茅盾研究会副会长张彩虹、秘书长陈杰,浙江传媒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张邦卫、文学院院长朱文斌,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全国40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展示了他们在茅盾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展开了深入对话。开幕式与颁奖仪式由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主任赵思运主持。

朱文斌和张邦卫先后致辞。朱文斌指出,此次征文大赛与研究论坛,搭建了一个青年学子对话经典、碰撞思想的平台,让茅盾研究焕发出青春活力,让新时代的学术薪火在青年群体中生生不息。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的学子踊跃投稿,参赛作品视角新颖、论证扎实,既有对茅盾文本的细腻解读,也有对其文学精神当代价值的深入挖掘,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的学术潜力与人文担当。张邦卫介绍了浙江传媒学院基本情况以及近年来研究生、学科建设发展情况。他着重指出: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在历史转型和文学巨变中,正确认识审美意识形态,捍卫茅盾研究的学理性和学术史价值。近年来相关研究日渐活跃,无论是学界的研究成果,还是本次论坛的论文,都可以看到茅盾研究仍然是一座富矿,新材料、新方法、新思路呈现出很大的活力,茅盾研究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大会举行了颁奖仪式。林森、韩佳童、李志娟荣获一等奖,张曼、陈澜、张弛、陈予欣、吴荣、马云霖荣获二等奖,丁楷伦、刘真真、黄宏韬、张晨昀等9位同学荣获三等奖,陈佩婷、林芯羽、赵偲源等15位同学荣获新秀奖。大赛终评委由杨 扬、文贵良、朱文斌、吴翔宇、赵思运组成。
论坛包括专家报告、主题报告和分论坛报告。专家报告环节由朱文斌主持。文贵良作题目为《谈谈现代文学汉语中的语言异质元素》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拉丁字母、英文字母,通过鲁迅、茅盾、郁达夫、蒋光慈等作家作品中的实例,指出它们不只是简单的字母符号,而且有着隐藏真实信息,抹去文化背景的动机,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值得深入探讨。这些现代文学中的语言异质元素,并未对中国汉语的主体性造成冲击,更没有造成危机,而是极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

专家报告共六位发言者,由庄玉萍主持,赵思运评议。西南大学林森指出,在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作为“左翼代表”的茅盾的观点始终游离于左翼主流之外,其个人与左翼集体之间难以弥合的文艺观念分歧是根本原因。上海戏剧学院李志娟指出,茅盾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创造》(1928年)通过对“人”与“物”关系的细腻描绘,不仅生动再现了192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的物质景观,还深刻承载了现代性批判、主体异化以及个体与社会矛盾的多重命题。武汉大学韩佳童指出,茅盾借助古典文学资源进行创作,在小说《动摇》中,新、旧女性形象塑造,传统情爱与现代恋爱叙事、世家府第描摹、纨绔子弟书写及细节描写,均显现着《红楼梦》的痕迹。中国人民大学陈澜指出,茅盾对于“革命的后方”的书写提供了有关家风、民俗的具有典型性的观察,其小说的写法与对现实的读法,在左翼文学的发生期构成了一个具有生产性的起点。陕西师范大学陈予欣指出,1945年6月于重庆举办的“寿茅”活动,通过建构富有赋名意味的象征仪式、紧随主题而整一叙述的话语塑像,新兴的“人民文艺”理念经由茅盾获得了来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有力衔接,并促使了茅盾由作家到文艺领袖的身份递进。浙江传媒学院吴荣指出,作为茅盾唯一首发于日本的短篇小说,《水藻行》的诞生与传播是20世纪30年代中日文学场域复杂互动的产物。《水藻行》在《改造》杂志发表以后,显示出强烈的跨文化适应性,其不仅在于茅盾的左翼立场与日本左翼文学的共通,还在于与日本文化更深层的文化通约性。《水藻行》在日本的生产与跨文化传播有助于揭示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机制。
下午,三个分论坛围绕着茅盾经典作品、茅盾传统的生成、自然主义与左翼文学思潮、茅盾在新疆的文艺活动、茅盾作品的影视传播、茅盾与日本文化、茅盾的文人交往等议题,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对话。
在闭幕式上,赵思运总结指出,这次征文大赛体现出地域分布广、强校名校多、地方院校整体质量高的特点,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充分彰显了茅盾研究新生力量的锐气与风采。议题丰富多彩,研究对象既有茅盾的经典之作,也有不太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作,均作了深入探讨。“物”的转向、空间叙事、数字人文研究等研究方法的运用,亦是对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积极探索。